|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湖南衡阳县:弹奏教育扶贫攻坚交响乐

2018-11-27 09:01:3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网 评论
    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农村学龄儿童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导致大量农村学校萎缩甚至撤并。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小班小校与城镇大班额现象凸显、城镇教师数量“超编”与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缺编”并存、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增加等难题。

如何解决城镇化进展下教育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衡阳县教育局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高度,通过扶贫攻坚,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逐步扭转“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弱”的困局。

夯实硬件,让农村学校美起来

\

这是地处衡阳县最西边金溪镇大门学校的一堂科学课,教学内容是“认识水的三种形态”。笔者有幸见证了农村学校实验课的蜕变。在科学教师伍红玲的引导下,三年级的孩子开始了实验活动:孩子们从认识温度计开始,了解水的沸点是100℃,低于0℃时水才可以结成冰;他们把装有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自从学校配备了实验室,科学课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伍老师告诉笔者,以前给学生上“认识水的三种形态”这节课,只能靠嘴巴说、靠粉笔在黑板上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们听起来索然无味。可现在不一样了,光这节课要用上的实验器材就有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冰块、打火机、温度计等7种,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校长庾文芳说,大门学校是一所村联小,现在一到六年级齐全,但只有9名教师、109名学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2017年开始,县教育局投入60余万元,配备了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功能室。

大门学校的变化是衡阳县实施农村教育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衡阳县有乡村小学和教学点176个,一般教学点服务半径为3公里左右。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多且分散,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有的学校饮用水缺乏,有的没有洗澡设施,有的课桌椅坏了得不到修补,有的女生宿舍没有窗帘,等等。”一上任就跑遍了所有乡村学校的衡阳县教育局局长肖高登深知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容易,“为什么问题迟迟难以解决?一是这些问题都不属于大项目,难以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学校自身没有造血功能,解决不了。”

经过几轮调研,肖高登在一次党委委上拍板定案:在后阶段的学校建设中,“经费向农村学校倾斜,师资优先配置农村学校”。两个“优先”描绘出衡阳县乡村教育发展蓝图:在农村地区,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

分管学校建设、计财工作的副局长蒋自强介绍:通过建设合格学校、标准化学校、“三通两平台”、“全面改薄”等一系列措施,全县的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完成合格学校建设。2017年,全县投入2.12个亿,启动农村学校202个项目建设,2018年又投入2.2个亿,对农村学校193个项目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并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学校;投入3300万元,推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全部实现“校校通”,60%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和多媒体远程教育目标,去年被省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教育强县”,这比县委、县政府预定的目标提前了三年。

笔者从县教育局计财股和学校基建管理站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该县进入“全面改薄”,全县共规划项目学校310所,落实项目投入资金5.1亿元。目前已新建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购置图书近50万册,采购教学仪器设备价值5000余万元,购置课桌椅5万多套……预计到2018年年底,全县将完成“全面改薄”工作。同时,投入4500万元,完成1100套农村教师公租房建设任务,为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等到边远学校任教的教师提供便利条件……,这一组组数据背后的变化让每一个衡阳乡村教育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田学校是洪市镇最边远的村小,与双峰县石牛乡交界,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也是县教育局的包村扶贫点。村小学原来与王氏宗祠混为一体,老师们望祠生畏,孩子们整日沉浸于古色古香的宗祠气氛之中,精神不爽,学而不乐。本村的学生外流现象十分严重。“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成为教育局党委扶持贫困村的首选项目,驻村工作队不负重托,与村支两委共同磋商,“征地扩建”是改变村小面貌的唯一途径,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所征地8亩、新建校舍1000平米、总投资300万元的市田小学呈现在老百姓的面前。

2017年元月,界牌银瓷完小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告别矿区威胁,整体搬进“代友实验学校”。这是一所由财政投入500万元与企业家王代友父子共同捐资500万元的共同扶贫项目。“校园内不但有广场,甚至还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的水池里还有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特岗教师李娜高兴地说,她最喜欢在假山旁边的凳子上看书,这是她课余难得的休闲时光。

“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气氛融洽,现在还引进了免费午餐……这样的学校有谁不喜欢呢!虽然像大川学校这样的村小在硬件条件上与不少城镇学校比,还存在差距,但它的硬件建设是实用型的,这些足够了。”谈起大川学校的变化,校长王志宏有些自豪。他说,演陂镇学区党总支还在大川学校建立了党员示范实践基地,一定要把大川学校建设成边远村小的窗口学校!

王志宏理想中的窗口学校其实与肖高登局长的理念不谋而和。在肖高登看来,农村教育关乎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权利的保障和农村未来发展,农村教育不能成为“弱质教育”,更不能成为“条件差、教师差、教不好”的代名词。

在一次调研中,一个学生家长不经意的话让肖高登陷入了沉思:“我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由爷爷看着。可孩子大了,爷爷哪里管得着啊?”“没人管、管不着、管不好”——肖高登感觉到,留守儿童问题是老百姓和学校都很关注的问题。于是,加快农村学校“五小工程”建设迫在眉睫。肖高登提出的“五小”即:小食堂、小餐厅、小娱乐室、小澡堂、小宿舍。

从2015年开始,针对留守儿童多的农村小学,衡阳县施行农村乡村青少年宫和保育寄宿制试点。

洪市镇礼梓完小寄宿制学校是衡阳县第一批保育寄宿制试点学校。校长易爽说,目前学校有3年级以上的73名留守儿童是在学校寄宿。为了达到保育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县教育局投入100多万元专门新建了学生公寓化宿舍,改建了两间保育室,配备了冰箱、消毒柜、热水器、电视机及洗衣机等电器,添置了60张学生床铺,整修了厨房,安装了锅炉设备……。

“一周时间有五天在学校度过,生活有规律,学习有劲头。”五年级学生汤果的爷爷高兴地说,小汤果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一直是自己的一块心病。自从学校实行了保育寄宿制,平时都由学校老师管着,孩子的变化让人惊喜。“以前每天一回家就看电视,根本不想做作业。现在周末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还喜欢上了看书!”

“我们把这些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班主任谭雯洁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班主任每周要上好一节生活指导课,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安全知识,指导他们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培养他们自立、自理的能力。学校还成立了值日领导和教师组成的常规检查组,每天配合生活教师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文明就餐、有序就寝。

在关市镇汇水中学,学校组织在校寄宿的621名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每天晚上7点开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唱歌、画画、故事会等活动。

与此同时,衡阳县的乡村青少年宫建设纷至沓来,渣江中心小学、台源的高贞完小、金兰镇中心小学的青少年宫等是省评定的合格乡村青少年宫,他们利用双休日为留守孩子开放,组织学生快乐地渡过双休,获得家庭般的温暖。

人文关怀,让乡村教师强起来

\

在石市镇学区,教研教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青年教师捧回一块块省、市、县教学比武的奖牌……回首过往,王冬胜依稀记得2015年初来该镇中心校挂帅时的情景。

开学一个多月,中心校打算推出一系列公开课。在王冬胜的料想中,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绝好机会,报名者一定是争先恐后。没料到的是,仅有的几名授课者大多是“点兵点将”受命而来。

面对此情此果,王冬胜主动到县教研室寻访良策,一系列教研教改举措在全镇实施开来——制定教研教改行事历,分学科、分学段组织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让教研教改序列化、规范化,成为该镇教育生活的一种常态。

有了建章立制的宏观构架,有了落到实处的身体力行,眼下,石市镇已成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大本营”。语文青年教师邓敏2014年来校至今,从初出茅庐的小丫头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参加全市同课异构微课比赛、全县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教学比武,担任“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小学语文学科指导老师……

其实,石市镇学区只是衡阳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蓬勃发展中的一景。“乡村教育线长面广、基础薄弱,是我县教育工作的突出短板。”肖高登深知,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

“没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何谈乡村教育的发展。”衡阳县教育局副局长黄前告诉笔者,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他们发现,不少原民办转正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部分原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知识老化、课改意识淡薄;高等院校毕业生大都理论知识有余,但实践经验不足……要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必须对症下药,为他们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三年来,全县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3310万元,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平台,培训58964人次。农村学校骨干校长培训、乡村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面向各乡村教师群体的培训有序开展,培训覆盖率达100%。在选送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各乡镇、各学校立足于校本培训,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将所学理念、方法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教师们有了自我成长的自觉性,就算条件再艰苦,也会像一粒种子撑破石头一样,实现人生的精彩。”看着一批批乡村教师扎根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肖高登一直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

为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衡阳县还立足县域实际,建立城乡教师素质同步提高机制。一方面,在县域内城乡之间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乡村学校、偏远学校教师定期和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扎实开展支教活动,精选县内名师120人,分成40个小组,分别联系师资薄弱的乡村学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研讨、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精准帮扶,真正实现县域优质师资广覆盖、乡村支教常态化。再一方面,充分发挥县城实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优势,试点网络联校工程,帮助农村薄弱学科提升教学质量。

安心从教,要留住的是每一位乡村教师的心。为此,衡阳县教育系统还将关切的目光聚焦于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乡村教师的心真正暖起来。

金溪镇聚英完小校长邱德雁笑称自己是特岗教师的“后勤部长”,为他们安顿生活起居已成为他的分内事。对于这些农村教育的新生力量,邱德雁打心眼里高看一等、厚爱一层。

“这群坚守在偏远乡村教学一线的年轻人不容易啊!”作为乡村教育的一位“老革命”,邱德雁深知,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不是一句口头承诺,而要实实在在落到实处,要做好乡村教师的“娘家人”。

2017年,特岗教师王源来到聚英完小所属的柏青学校任教。邱德雁一如既往地视之为“宝贝”。见外地来的青年教师生活不便,便将他们安置在完小的教师住房内,衣柜、桌椅、床褥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拎包入住”在这个学校成为现实。考虑到特岗教师的居住地与任教学校之间相距较远,他还特意叮嘱同路的老师“专车接送”,为特岗教师的出行提供方便。

“其实刚开始被分配到这里时,我也有过当‘逃兵’的想法。”王源坦言,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也曾退缩过。“没想到学校这么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把我当家人一般看待。”正是这份热忱与信赖留住了她的心,也留住了许许多多乡村教师的心。

为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衡阳县加大农村学校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学校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统筹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范畴,并优先安排工作期间长期住校的特岗教师、交流轮岗教师、公费定向师范实习生和离家较远的外地教师入住,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果说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党建互助带动学校提质升级则为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很长一段时间,金溪镇等边远乡镇学校的教师流动频繁。肖高登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为治教的关键。一个筹谋已久的计策浮上局长心头——何不借助基层党建的力量,让乡村教师看见学校发展的希望。

自2017年12月起,全县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利用每月的集中学习日和党员活动日,以帮扶的形式深入乡镇边远学校实地考察,为学校的发展把脉问诊。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之处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入学就读情况,大到学校管理的疑难之处,悉数纳入全体党员面向乡村教师答疑解惑的范畴。2018年上学期,县城区四所学校的党员多次赴对口扶持的农村学校送课,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师一同探讨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方法,助推乡村学校特色教学的深度推进。

“以党建互助的形式,研讨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体制,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让乡村教师体会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肖高登表示。

“农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肖高登的理解中,要想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品位,从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3名教师,43名孩子,成就了一场山沟里学校“音乐会”。记者刚走进金兰镇双河教学点,一阵悦耳动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学校合唱团的孩子们在青年教师刘文媚的带领下进行声乐练习。黑板上写着五线谱的音阶和唱法,孩子们随着节拍有模有样地哼唱起来。

“乡村的孩子们最是质朴可爱,初来学校任教那会,我就一直寻思着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刘文媚是一名考聘来的本科师范生,2016年9月来到这所学校,开启了学校自然实践教育的探索之路。

“其实,乡村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刘文媚告诉记者,学校地处衡阳与双峰交界的山谷中,教学楼背后便是山林环绕的自然风情,万亩竹海、千年古树近在眼前。依托这得天独厚的乡村教育资源,学校以自然实践为主题,致力于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品位。慢慢地,这所仅有3名教师、43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有了自己的读书会、艺术节、兴趣社团,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该校所坐落的村是省级贫困村,县长的扶贫指导点,经过县乡村三级的共同努力,投资300万元硬是将一所“麻雀学校”建成了当地老百姓十分羡慕的现代化学校。

精准扶助,让贫困学生乐起来

\

“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0%按政策享受资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率100%”。两个100%在衡阳县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上。肖高登对此要求甚高,为了确保“两个百分之百”不打丝毫折扣,衡阳县教育局多管齐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收到了实际性效果。

炎炎酷暑之中,教育战线的全体党员干部教师走访慰问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家庭,为他们送出夏日的清凉,党的温暖。县教育局分管教育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蒋自强介绍:从局领导班子成员做起,全县教育系统每个党员干部和教师结对扶持一名贫困学生,一直资助并扶持至高中毕业,局扶贫办将结对扶持情况建档立卡,跟踪考核。

11月1日,西渡镇蒸阳中学运动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之后,镇学区总支和蒸阳中学党支部“结对帮扶”主题党日活动如期举行,该校47名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结对认定。学区总支书记陈卫华率先将结对卡片和书包、文具等送到父母均已下岗的学生陈睸的手中,陈睸同学热泪盈眶,一个劲地一声连着一声:感谢陈伯伯,我一定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檀山中学初一学生汪美琪,2018衡阳市第二季“新时长好少年”荣誉的获得者,该生一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其父不守正业,因抢劫判处牢教4年,自幼随姨奶奶生活,3岁后开始独立生活,日夜与家养的大黄狗为伴。县教育局副局长蒋自强在走访中发现后,欣然将她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在联系实力雄厚的工程队免费为其装修一层“小洋楼”的基础上,自掏腰包为她购置了炊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几番到该生所在的完小与老师一道研究对该生的教育帮助对策,小美琪从此扬起生命的希望,除了坚持努力学习,快乐地生活以外,还坚持帮助同龄的伙伴,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被学生和家长公认为“武水河畔好少年”。

“你们这套管理系统真好,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资助落实与跟踪管理畅通了上下渠道,即方便又精准”。不久前领队前来衡阳县学习交流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湘潭市教育局副局长齐湘雄如是说。副局长蒋自强介绍:为了畅通学生精准资助的绿色通道,我们投资兴建了“衡阳县学生资助及教育扶贫管理云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横联县扶贫办、县内几家商业银行、县财政局、县民政局,下联各中小学校,操作便捷,数字化管理精准,到目前为此,我们已经接待了8起外地市、县(区)教育局的领导来此交流。肖高登局长一谈及这个管理平台就眉飞色舞:“我们的初衷是一般性地搞准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没想到大投入收获了大效果,值得。”他要求各乡镇学区和县直学校配备好扶贫信息员,并参加县里培训,充分发挥好这一平台的作用。

2018年8月19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衡阳县院士基金颁奖晚会”在该县一中体育馆如期举行,近200名优秀师生,77名特困学生,受到隆重表彰和现场资助。晚会现场募集专项奖励基金1仟余万元,颁发出优秀师生奖金11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现金58万元。“院士基金”既开创了全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奖励新渠道,更为教育扶贫攻坚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教育精准扶贫要全面落实“两个100%”,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关,衡阳县教育局瞄准“三个全面”实施“三帮一”战略,确保两个百分之百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落实资助政策,仅2018年,春秋两个学期共发放教育扶贫资金994.8万元,其中春季受惠学生7645人,秋季7380人。与此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除教辅资料和高中阶段贫困学生“三免”(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教辅材料)全年共计416.59万元。在县财政把扶贫专项资金比对上卡之后,县教育局统一印发到账通知书,以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家访或召开家长会进行告知,并回收家长(监护人)签字回执归档。

二是全面落实学籍比对及“三帮一”措施,由基教股协局扶贫办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学籍与扶贫系统反复比对,然后采取“三帮一”措施确保建档立卡的学生按时入学。“三帮一”即“一名学校干部、一名教师、一名乡村干部”帮助一个学生。仅2018年秋季全县以的“大走访”,12646名3-19岁建档立卡的贫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了乡村干部与学校教师的走访劝学。关市镇的张多良属聋哑残疾适龄学生,随父广东,村小学通过多方努力,派出3名教师利用假期将其接回,并送其到县特校就读。

三是全面落实送课上门。在衡阳县乡镇中小学里有一群经过培训的特殊教师,他们是县教育局统一培训的为确保不能随班就读又不能到特校读书的“三类”残疾儿童送教群体,这个团队共有85名教师,对处于失学状态的70名三残儿童送教上门。

9月16日,关市镇盘石完小的师生志愿者到本村残疾学生张凤伟的家中,为小凤伟举行升国旗仪式,送教教师唐柏生随即为他上课。小凤伟的爷爷奶奶高兴得流出老泪,村民为之震撼。

据了解,该县为“三残”儿童送教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送教活动由县特校牵头,每星期坚持两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肖高登局长提出的口号,“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本属最难的事情,可衡阳县做到了,他们不但有方案、有制度,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一支专门的送教专业师资作保障。县特校校长刘小元介绍,去年以来,我校又多出了一项硬性任务,就是培训送教师资和每周的两次送课下乡,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们很自豪也很幸福,因为每一次我们收获的“三残”孩子家长满意的微笑和感激的泪水,以及残疾少儿渐渐懂事成长的变化。

“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所有贫困孩子都有学上,历史的车轮驶入新的时代,让乡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扶贫攻坚的终极目标,不能纸上谈兵,而要以学校内涵建设为突破口,切切实实为乡村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落地生根。”肖高登坦言,农村教育的扶贫攻坚,守护的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尽管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向着希望迈进的。(通讯员:刘志凌)

[责任编辑:衡阳编辑部 罗群]

相关专题:衡阳县委书记曾秀冒雨巡视衡阳县三中和培训中心高考工作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